动态公告

位置:首页 > 动态公告

5.4青年节 |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青春最好的模样

时间:2022-05-04 10:59:29 来源: 诗词世界 作者:管理员刘影

 1.jpg

今天是54日,青年节。

属于夏天的五月,

和蓬勃的青春是那么相衬。

青春是什么?

也许对现在的我们来说,

它代表着稚嫩,迷茫,充满未知的人生。

但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

有那么一群青年人,

他们用独属于青春的热血与活力,

荡开重重阻碍,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向全世界宣告:

无奋斗,不青春!

正如1915年《新青年》发刊词中所说: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微信图片_20220504105746.png
毛泽东
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
2.jpg
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只身一人前往五十里外的东山小学堂求学。临行之前,他写了一首《七绝·改诗赠父亲》,放在父亲的账簿中。
他对父亲说:“我立志走出这片土地,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去闯荡。倘若没有闯出一番事业,我便不回来见您。人间到处都是巍巍青山,哪里不能掩埋我的铮铮铁骨?”
在青年人的眼中,世界很大,一双眼是看不够的;世界也很小,只要有一颗心,一双脚,就能走到心中的远方。
1913年春天,20岁的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在那里,他心中那个伟大的理想,渐渐萌芽破土。在阅读完印着卖国条约的《明耻篇》后,他提笔写下了四句誓言: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雪耻救亡,就当时的局势来看,很难很难。但是他做到了,他们做到了。所谓青春意气,不过就是敢想敢干,无畏失败,无谓牺牲。
多年后,他站在橘子洲头,写下的《沁园春·长沙》,便是对那段时光,那些青春热血,最好的注解。
3.jpg
微信图片_20220504105746.png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jpg
1914年10月,16岁的周恩来,正来南开学校求学。战火纷飞的年代,学校从来不是象牙塔。无数学子从书本中抬起头来,他们在思考:如何将脑海中的知识,变成刺向敌人的利刃。
周恩来,便是其中一个。
在《春日偶成·其一》中,他这样写道:“放眼望去,原本春意盎然的郊外,竟也弥漫着战火的硝烟。祖国的大好河山,正在被反动势力摧毁。但我却在其中,看到了希望的火把,千千万自由的人民啊,他们就要奋起战斗,为美好的未来洒下热血。”
他是温润如玉的少年君子,读过很多书,明白很多道理,笑起来如同春风一般暖人。但他同样也是坚韧的,勇敢的,敢于一头扎进迷雾中,为理想而奋斗。
在年轻的周恩来身上,既有博学的沉稳,也有青春的朝气。
在课堂上,老师曾问:读书是为了什么?有人回答是为了帮父亲记账,有人说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只有他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时至今日,这句话依然激励、感动着无数人。那只有一次青春啊,
在他身上迸发出了最耀眼的光彩。
5.jpg
微信图片_20220504105746.png
鲁迅
从来如此,便对么?
6.jpg
1903年前后,二十出头的鲁迅正在日本留学。
那是他人生面临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
与许许多多富有理想的青年人一样,鲁迅也怀有救世济人的心愿。一开始,他专心研习医理,希望能够做救死扶伤的医生。但在留学期间的一次期末大考中,他拿到了好成绩,但外国同学却诬陷他作弊。那时的鲁迅忽然意识到,他们其实并不是针对他个人,而是刻板地认为,中国人不可能有这么“聪明”的脑子。
一个积贫积弱的民族,是得不到尊重的。
相比起肉体,他更应该拯救的,是同胞的灵魂。当时的中华儿女,要自由,要发展,要进步。手术刀是做不到的。
自那时起,他便毅然决然地走上文学之路,以笔为矛,划破阴霾的天空,发出呐喊:“我以我血荐轩辕!”
一支笔,真的能挽救一个民族于危难吗?也许并不能,但无数支笔,无数个坚定的信仰,可以织出一张巨大的网,打捞起即将溺毙的希望。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段话,每读一次,都让我感到身体中的血液又沸腾了一次,诗词君想把它,送给所有青年人:
7.jpg
青年节
青春不是一段年龄
没有人永远青春,
但永远有人正在青春。
青春不是一段年龄,而是一种心态。
不甘平庸,锐意进取,相信一切美好,并愿意为之努力,就是青春的通行证。
在和平年代,我们不再受战火摧残,青春不再是血色的,但它的内核却始终是一样的。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便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夏天的号角已经吹响,去爱吧,去奔跑吧,去为你心中的理想全力以赴吧!
唯愿所有人:不负青春,不负热爱!

诗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