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公告

位置:首页 > 动态公告

线上阅读|诗词里的古代生活——《赋得古原草送别》

时间:2022-05-06 09:24:45 来源:本馆 作者:管理员孙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对于现代人来说,生活中有手机,有电脑,有网络,有书看,有电影看,实在不行还能出去旅旅游,跟朋友唠唠嗑。

而古代没有手机、电脑,没有电影院、游乐园、KTV ,那时候的人们闲暇时都在干些什么呢?

本系列我们将带大家通过古代的诗词歌赋,穿越回古代,去看看古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将看到古人们吟诗作赋、游山玩水、曲水流觞、斗茶焚香、琴棋书画、听歌观曲等有趣场景。

1.png

《赋[fù]得古原草送别》创作于贞[zhēn]元三年(787),作者白居易时年16岁,本诗是当时白居易赴长安应考时的习作。诗题中的“赋得”,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本诗中诗人关注的对象,是世间再普通不过的古原绿草,他们看似弱小,其实生命力非常旺盛。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qī]满别情。

2.png

大意:古原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昌荣。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遍地滋生。

远处的春草侵占了古道,阳光下的绿色连着荒城。

我又在这里送友人远去,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

 

诗词里的故事:

1)本诗的“成名”故事:贞元三年(787),16岁的白居易到长安应科举试,期间,曾去拜谒过当朝名士、时为著作郎的顾况。那时的谒见,就是以“诗文”作媒介[méi jiè],白居易就将自己的诗作投献给顾况“问路”。当顾况看到“白居易”这个名字时,就借名调侃[tiáo kǎn]了一下白居易,顾况对白居易说:“京城的米价很贵的,要想在此生活可不易啊(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这虽是拿他“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的是,没点才华,在京城的这碗饭可不好混着吃。

但是,当顾先生捧起白居易的诗稿,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几句诗时,态度立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拐弯,不禁大为嗟赏[jiē shǎng],道:“你能写出如此精美的诗句,呆在长安,是没啥困难的了。”

顾况也是个爱才之人,随及在朋友圈子中,向朋友们大力推荐白居易,很快,白居易在长安就声名鹊起,于是,白居易在长安“居即易矣”了。

3.png

2)古人眼中的“草”:同样一棵小草因其生长季节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生长状态不同、便具有了不同的形象特点,再加上欣赏者不同的年龄、境遇和情感,草的意象便具有多种含义。总起来有以下几类:

1、表现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草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不怕风吹雨打,不畏严寒酷暑,随处皆可生长。因此草成了诗人讴

歌生命力的最好代表。

2、抒发爱春惜春的情感

小草是最早的报春信使之一。诗人常用率先萌发的嫩绿春草,抒发爱春惜春的情感。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表达乡思离情

自从《楚辞招隐土》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大概是每年春天,春草都要重绽新绿,就像回归一样,而多情的诗人又往往由“草”的回归联想到“人”的回归。诗人因此用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离愁。

4.png

穿越小问答

1.本诗中的“草”包含着()的象征意义?

A. 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B. 爱春惜春的情感   C. 乡思离情  

上期答案:《终南望余雪》

1.C. 背向太阳